第2章 把握失控的家教局面
A+ A-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似乎都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中国目前的教育也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转移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中国的家长似乎已经走进了家庭教育的死胡同,他们难以把握日益失控的家教局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一 当代家长作风概览

  所谓家长作风,就是指家长对子女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指导着这些家长对子女行使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家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作风不外乎以下几种:期望值过高,溺爱过分,干涉过多,指责过火等。

  

1、高期望值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66%的家庭从孩子5岁开始就聘请各类的家庭教师,补习文化,培养兴趣爱好;90%以上的家长要求孩子达到大学水平;65%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当科技人员、厂长、经理;仅有0.77%选择了体力劳动类的职业。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有所作为,能够获得100%的成功,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应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在这样一个愿望的驱使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提高。孩子还未上学就为他安排大量的课外班,力图让孩子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孩子上学之后,家长就开始拿孩子的成绩做横向比较,然后就会不断警示孩子要考满分,要拿第一。

  如果一味认为孩子只有考高分、上大学、进重点名校才有出息的话,无形中就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当孩子实现不了家长对他的高要求时,孩子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家长应该知道,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可能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一名18岁的高三学生因感觉学习压力过大,一时想不开竟然钻进了快速行驶的货运列车,当即身亡。

  这名学生在某市高三实验班读书,他的日常起居全由母亲照顾,父亲在外打工。出事后经了解,这名学生之前就有自杀倾向。他有两个表哥,均已大学毕业,这给他树立了榜样;他的成绩也一直不错,并且在实验班名列前茅,但是上一次月考的成绩却不大理想。事发时距高考只有两个月时间,他学习上面临很大的压力。在此几天之前,他在外婆家就表示要跳楼,在路过某立交桥时也有跳桥的倾向。

  事发当天上午,他以外出散步为由,一个人要跑出家门。当时家人就很担心,于是由叔叔骑摩托车陪同,没想到他在路过一铁路桥时竟跳下摩托车,朝铁轨跑去。他的叔叔立即产生一种不良的预感,马上放下摩托车,跟在后面追,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警方把这次死亡事件定性为“自杀”。

  据与他同班的一名女生介绍,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在班上不大说话,但是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名。而他的母亲忍着悲痛说:“孩子个子较高,喜欢打球,初中时性格比较开朗,但后来发生了转变,可能也是我对他的要求比较高吧!”

  这名学生的成绩很不错,但因为一次月考成绩不理想,他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另外,他两个已经大学毕业的表哥也无形中给他加重了这种压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对他的期望值过高。于是,这所有的一切凑在一起,就在他心中夸大了月考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试想,如果家长对他的期望值能够稍微低一些,这种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有关专家提醒,家长都应给孩子减压,要给予孩子关怀,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一旦他不能承受压力,应及时与老师或家长沟通,必要时要向心理专家咨询。

  一般来讲,出现自杀等情况的往往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都特别要强,一旦考试没考好,他们就会想到家长的殷殷期望,就会产生诸如“自己的面子往哪搁”、“怎样面对父母”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做的就是一定要降低期望值,也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

  有一位父亲对女儿说:“你读不出书,死也要死在考场上!”。这位女学生多次参加高考但因为考不上而一直在复读。因为她的家人对她读书方面的期望值很高,她反而变得更加内向、自卑,情绪也变得异常不稳定。就在这关键时刻,父亲竟对女儿说的“死也要死在考场上”的话对女儿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国内某著名媒体曾刊登过一组名叫“沉重的爱”的图片,这组图片让人看后刻骨铭心。图片的描述的对象是一位正在读一年级的年仅7岁的小学生。他有一个十分幸福舒适的家,家中有电脑,也有沙发,但是他却很少有机会享用,因为他的家离他上学的那所重点学校是在是太远了。孩子的母亲为了能让儿子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不至于辛苦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就毅然决然地办了病退。然后,就在离儿子读书的重点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又小又潮的屋子,做起了“陪读母亲”。所以,只有到了周末,他们一家三口才能团聚在一起说说话、吃顿温馨的晚餐。

   到了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就把门窗堵得严严实实的,那个小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一张茶几和做饭的炊具外,其他的就都是孩子正在读的和即将读的各种各样的书了。每天放学后,母亲跟儿子一起读书学习。

   这位母亲还说,她要陪儿子在那小屋子里“抗战”12年,直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止。

  ? 还有这样一位12岁的女孩,家住在南方某大城市。女孩的妈妈为了让她学好钢琴,就不辞辛苦地在每个周末带她到另外一个城市的一位音乐教师家学习。每周如此,一直坚持了7年。这期间,女孩和妈妈坐火车在两座城市之间行走了30多万公里的路程,相当于30个长城,红军的12个万里长征的行程。

   女孩在13岁那年,终于考上了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的附中。女孩本以为上了附中后就不用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地挤火车了,妈妈也就不用太劳累了。但是,女孩的妈妈为了让女儿进一步学好功课、练好钢琴,能够考上名牌的音乐学院,也像上面的那位男孩的家长一样,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来到女儿就读的附中所在的城市,陪着女儿,和女儿一起攀登理想的高峰。可是不久,旧有噩耗传来,女孩的爸爸为了做女儿的坚强后盾,就开始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干活,不知疲倦地四处打工挣钱,结果病倒在床上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这些家长都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典型。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而不辞辛劳,甚至甘愿做“陪读家长”,真可谓用心良苦。不可否认,中国的家长应该是世界上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最多的家长,为了孩子能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才,可谓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

  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当然,家长为了孩子而不惜一切代价地付出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此希望家长们能在“高期望值”的虚荣的光环中不要迷失方向,更不要陷入自私与狭隘的沼泽。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避免和纠正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呢?

建议一:对孩子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要把更多的发展目标交给孩子自己来制定。家长要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身体状况以及孩子在情感、兴趣、性格、意志等方面的特点,与孩子一起商量扬长避短的方法,以勤补拙,循序渐进。当然,家长的期望值也不宜过低,以免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对自己放松要求,甚至自暴自弃。

  所以,在此提醒家长注意保持平常心,要能够沉住气,让孩子获得他应有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以及他自己决定发展方向的权利。比如,家长与孩子保持适度的距离,让孩子有自己的“小天地”专注于学习,让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也可偶尔让孩子看看电视,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刻意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家长还应避免无谓的操心,但可以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像督促孩子正常作息、心理疏导、饮食安排等方面,也要特别注意克制自己的过激语言。

  家长要在恰当的时候记得赞赏、鼓励孩子,要让孩子不断获得自信和勇气,这样,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建议二:注意摆正心态,要淡化期望。

  在对孩子的期望值上,家长一定要注意摆正自己的心态,更要注意淡化期望值。有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

  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早已脱离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和实际教育能力。不可否认,家长有理由和权利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能够为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但是一定不要把这种高期望用于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因为那会有害无益。

  所以,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设计一个理想的未来,更有责任为孩子设计一个现实的未来。家长应该明白,任何超过孩子力所能及的期望,都会损害他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目前,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淡化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要在适度的期望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这些对纠正当前家庭教育过度化倾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议三:在教子态度上学会豁达和宽容。

  鲁迅生前立下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后起的人物一定优于前人,决不能用同一种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是命令者。”老舍先生在谈到对孩子的希望时指出:“他们能初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学一门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从中,不难发现这些“大家”在教子上的豁达与宽容,因为即使他们自己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他们仍旧并没有强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像他们那样成为什么“家”。所以,只要孩子能在社会上找到他自己的位置,能够自食其力,发挥自己聪明才干,各有所成即可,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脱离社会的需要和孩子的实际。

  另外,家长应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不要让过高的期望值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

  建议四:不要试图完全按理想模式去塑造孩子。

  家长对孩子有必要的期望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家长要知道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的内在矛盾性和规律性。一旦外部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其内在的规律的话,就会导致不良的结果。

  目前,很多家长无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做了一些超前教育,而这些恰恰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傻事。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要顺其自然、促其发展,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就范。按家长自己的所谓理想模式去塑造孩子尚未定型的心灵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工程师在设计一幢很大的办公大楼时,他设计了3个出入口。大楼竣工之后,他要求工人把大楼四周的空地上都种上草。夏天过后,草地上被进出大楼的人们踩出了3条小道,走得多的宽一些,走得少的窄一些。于是,工程师便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铺就了通向大楼的人行道。

  工程师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他懂得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道理:那就是顺其自然。假如一开始,工程师就设计好了通道,规定了人们行走的路线,或许就会给人们带来不便,最终,草地上仍然会被踩出一条条小道。

  希望家长能在这个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在对待孩子的对待孩子期望方面一定不要用自己浇铸的“模子”去培养孩子。否则,如果按照自己愿望去塑造孩子,根据某一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可能会大大出乎家长的意料之外。因此,家长应从实际出发,正确教育孩子。

2、过分溺爱

  某地人民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了在押的100名未成年犯。结果显示,他们多来自溺爱型家庭,80%以上的未成年犯承认他们在家中都倍受溺爱。

  家长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对孩子的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因为没有这种爱,当然就谈不上教育,也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但如果对孩子爱属于爱而不教,管而不严的话,就应该另当别论了,因为这就已经到了“溺爱”的边缘了,对孩子溺爱是永远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应该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一旦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龙”的愿望背道而驰。家长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一定不能溺爱,否则,就可能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种下祸根。

  李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家里,李天这根独苗简直成了“小皇帝”,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父母处处惟命是从,真是“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父母对他的娇生惯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眼看李天这个“小皇帝”一天天长大,可是什么事情他都依赖父母。他都上三年级了,可还让父亲背着去上学。这时候,父母才感到这样下去会把他宠坏,将来难以成才,急需改变一下爱的方式,从而使李天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可是,李天的父母却由一个溺爱的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在一起商量教子良方,反复酝酿,几经权衡,决定从经济上严加限制抓起。

  有一天的上午,“小皇帝”要买一支**,父母没答应。又一天,李天捂着肚子,硬要钱买哈密瓜吃,得到的是两只白眼。再一天,他要玩遥控飞机,伸手去爸爸口袋里掏钱,没想到竟然被打了一巴掌……

  一连几个月,他们严格地“控制”着儿子,连一些正当合理的要求也不肯满足他。“小皇帝”一下成了“阶下囚”,他心里的委屈层层叠加,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终于有一天,他的情绪爆发了。他趁父母不在家,撬开大立柜,摸出5张百元大钞,到街上吃喝玩乐去了。

  可是李天的父母并没有觉察这一切,他们看见儿子不再像从前那样伸手了,心里暗自得意:还是严点好,这孩子倒还懂得父母心。

  有了“成功”的开端,李天这个“小皇帝”再无顾忌,隔三差五就偷家里几百块钱。但是这种小钱根本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有一天,他把大立柜里一个5000元的活期存折拿走了。他的父母终于发现了儿子的“秘密”,顿时火冒三丈——父亲抡起了巴掌,沉稳的母亲也动了脚,直打得儿子哭天叫地,好不悲伤。

  饱尝了皮肉之苦的李天,开始对父母疏远了,常常饿着肚子也不回家吃饭,全靠一帮小哥们的资助口,并开始把手伸向了别人的腰包……他被人当场抓住过3次,只是被偷者见他年纪小,没忍心对他大动干戈罢了。可李天并没有引以为戒,痛改前非,反而变本加厉。他甚至这样想:挨两巴掌,听几句骂,这些痛苦是暂时的,算不了什么!

  最后,李天终因“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4次进了收容所。

 

  渴望孩子成器,也无可厚非。但是,良好的愿望只能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实现,鲁莽和粗野,只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走向歧途。

  李天走到今天的地步,可以说完全是由父母不得当的教育方法所致。首先是对孩子的有求必应的溺爱,然后在意识到自己的溺爱行为时,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急转弯,对孩子实行了“大棒政策”。应该说,李天父母的教子观念转变地并不算晚,但是,他们不应该从溺爱的极端转到严加管制的极端。他们懂得了溺爱对孩子危害,却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来矫正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仍使孩子走上了歧途。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绅士的教育》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话:“被溺爱的孩子必定学会打骂人,他哭着要什么东西,便一定要得到,他心里想做什么事情,也一定要去做。如此一来,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呵护他们,把他们的本性弄坏了,他们自己在泉水源头下了毒药,日后亲尝这毒药,却又感到奇怪。”

  老父亲因为没有满足亲生儿子零花钱的需要,竟被儿子挥起砍刀砍伤,这应该是一个令人咋舌的荒诞剧,但它确实已经上演了,而且还会继续演下去。

  家住南方农村的老马今年50多岁了,为了生计,他趁着农闲时节,跟着村里的乡亲去了县城做小工赚钱来贴补家用。老马的独生子马某也已经21岁了,但因从小娇生惯养,游手好闲,从小到大就一直隔三差五的向父亲索要零花钱,老马虽然觉得无奈,但因为是独子,难免爱子心切,所以,他总把怨气吞下肚里,每次都会满足儿子要钱的要求。

  一天傍晚,刚从老父亲那里要了200元的马某又在县城繁华街道的一个工地上找到了老马,再次向老父亲索要现金。老马望着不争气的儿子,摸着囊中羞涩的口袋,他的想到了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正急需花钱买药。经过好一阵犹豫,老马终于下定决心拒绝了儿子,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拒绝儿子。但令老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亲生儿子因此恼羞成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挥起了砍刀向他的亲生父亲腰部连砍5刀……

  随后,民警闻讯赶来。面对民警,老马泪流满面,但他实在是无言,因为心痛的感觉远胜于身体上的刀伤。

  

  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老马对儿子的过分溺爱。溺爱让他自己尝到了难以咽下的苦果。溺爱是害不是爱。俗话说“惯子如杀子”,这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对那些溺爱子女的家长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对孩子放任自流、过分溺爱的结果,可能不仅会葬送孩子原本幸福的一生,而且很可能也会对家长自己和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而这一旦发生,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无法挽回的。

  不可否认,溺爱是家长给孩子亲手挖的一个陷阱,它会在无形中终止孩子的美好前程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家长只有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体验生活,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把一只青蛙放在热水中,青蛙一下子就跳了出来;而放在冰水中,青蛙就会躺在里面,如果加上了酒精,在下面用火烧,给冰水慢慢加热,可青蛙还是在里面,因为水温让青蛙感觉很舒服。最后,当水温足以烫死它时,它已经没有力气和勇气逃掉了。其实,这就像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一样,孩子就是水中的青蛙,一旦溺爱到一定程度,想让孩子跳出来都是不可能的事了。对此,专家也做出评述:“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列宁说:“毁于溺爱的孩子比毁于小儿疾病的多。”因此,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一定不能单靠自己主观愿望来教育孩子,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育人不科学,孩子只能收获痛苦。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不溺爱孩子呢?

建议一: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

  对孩子理智、有分寸的关爱是避免溺爱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既能让孩子感到家长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能让孩子关心家长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心灵。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邓颖超也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所以,家长爱孩子一定要学会“适度”,增一分则多,溺爱只会使人恶性膨胀,善性湮灭,亦如古训所言:“溺爱有败子”;减一分则少,缺少温暖与爱的家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

  建议二: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每个人都会有要求,而且这些要求是多方面的,有时候也是无止境的,当然,孩子也不会例外。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要求,也会有合理要求,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学会对孩子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德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父母的百依百顺。”满足孩子要求应该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千万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要知道,欲望无止境,一味满足孩子的欲望只能使其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家长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会引起孩子的不满,最终会导致难以管教的局面,甚至会使孩子就走上邪门歪道,这应该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孩子一旦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家长千万不可打骂,应该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但是,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时,一般应给予满足。如果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该向孩子说明理由。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以免孩子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建议三:不给孩子搞特殊待遇。

  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4+2+1”式的,即6个大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1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一般孩子的地位可能就会高人一等,处处会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比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比如过生日一定得买大蛋糕,送好礼物,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生日可以不过。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高人一等的待遇后,他就会自感特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所以,一定不能给孩子搞特殊待遇,不能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以免孩子养成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家长一定要学会做一个理性的人,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是不能“感情用事”。

   建议四:全家总动员,不要当面袒护孩子。

  教育孩子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全家总动员,即劲儿往一处使,不能一个教育孩子,另一个却出来护着孩子。

  这样的现象可能很常见: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是个孩子呢!”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可能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不如他好呢!”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难度非常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所以,大都没有是非观念,其后果只能是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3、干涉过多

  现在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而给予孩子适当的管制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保护孩子,过多干涉孩子的话,那就是不足取的了。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这样说:“有一种家长,把孩子视为宝贝,怕孩子跌倒摔伤不让孩子滑冰;怕溺水不让划船和游泳。这简直是把孩子用玻璃罩子罩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这种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成为废人。”

  那我们现在的家长是不是也像木村久一所说的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不但是身体上的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

  家长对孩子干涉过多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交往,甚至是在关乎孩子重大前程的问题上,家长都要试图干涉一把,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到孩子的身上。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但对孩子无益,相反,带给孩子的可能会是永远的伤痛。

  有一位母亲,她是银行里的高级管理人员,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对女儿悉心照顾和培养。

  5年前,她的女儿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这位女孩是一个性格热情开朗、乐于交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能给别人带去笑声和欢乐。她喜爱新奇事物,动手能力很强,却不喜欢学习那些抽象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硬背,学习成绩不是很优异,但考上大学没问题。

  那年正是金融热潮席卷全国的一年,金融部门是很多人想进而难进的行业。想想自己的工作背景,母亲认为将来把女儿安排在银行工作,岂不是更好!于是母亲决定让女儿报考金融专业。那时她的女儿,还处于懵懂的年龄,她服从了母亲的安排,走进了一个自己还不了解的领域。

  4年大学毕业,女孩如愿的分配到了银行,拥有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但从此,她们也开始品尝到了当初种下的苦果。走上工作职位的女孩突然发现,美好的理想和枯燥的现实相差太多。每天面对着电脑里打出的排排数据,整日做着单调、机械的核对、输入工作,整日无法跟别人交流,女孩已经不能再忍受这样一份无滋无味的工作了。

  两年的时间,女孩完全变了,她变得不再爱说爱笑,而是变得孤僻、暴躁,和谁都发脾气。母亲、朋友、公司的领导都发觉这个女孩情绪太异常了。

  母亲知道女儿的心思,因为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听女儿不只一次地唠叨自己如何厌烦金融学专业,母亲虽然很伤心,但也难理解,认为工作了就一切都会变好的。女孩刚工作的头两个月里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但慢慢她开始不喜欢这样按部就班地上班了,厌烦情绪与日俱增,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再也看不见了。这一切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虽然也多次尝试劝导女儿,但都无济于事。没有办法,只能给她办了病假,让她在家休养。时至今日,女孩已无法上班。谁能想象,在家里的女孩心里经受了多少煎熬。

  两年沉痛的生活,终于让母亲慢慢觉醒,她开始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她发觉自己真的错了。也许现在觉醒还不算太晚,但4年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早已悄悄流逝。女孩走上了一条岔路,而且走了那么远。现在,她再次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母亲和女儿都在思考,难道就这样下去吗?女儿还年轻,她的路在哪里?

  相信我们很多家长都会赞同这位母亲替孩子选择大学专业的做法,因为在不远的将来,很多家长可能会做出与这位母亲同样的看似正确的选择。但是,家长们,你们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实想法吗?你们真的有能力为孩子选择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吗?事实证明,起码故事中的这位母亲是不能的。

  家长的过多干涉让孩子忍受了煎熬,让孩子失去了最美好的年轻时光,给孩子造成了难以名状的伤痛。如果当时家长不一意孤行,能够真正考虑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孩子的潜能的话,可能不会替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那孩子今天的结果也就不会有了。

   有一位家长说她的儿子本来很乖,可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每天放学回到家,他就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着一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这位母亲很生气,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她对儿子那么关心,儿子还把她拒之门外。后来,这位母亲承认,孩子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很不放心。

   其实,这是一个因干涉孩子过多而产生的负面结果的典型的案例。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因干涉孩子过多,家长与孩子在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另外,儿童行为与心理专家曾作过调查:那些被母亲干涉太多的孩子总是不如别的孩子聪明。当然,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干涉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在保证完成既定任务的前提下,再从事其他对身心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时,家长就不要再过多干涉了。

   

   ?有这样一位父亲,在处理儿子的异**往问题上表现得相当有智慧。面对孩子的问题他并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进行强烈干涉,相反,他采用了以“疏”代“堵”的方式达到了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

  这位父亲是某县一位主管教育的官员,他的儿子是一个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心,我能跟她结婚吗?”

  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非常自豪地说:“那是当然,她也看上我了。”

  “那是不错,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这位父亲和蔼地对儿子说。

  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

  

  一位聪明智慧的父亲用一种幽默的方式,给儿子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忠告课。所以,与其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分管制,不如早日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的心智和个性在广泛的交往和沟通中得到最大的发展。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是不过多干涉孩子呢?

   建议一:要敢于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家长要做到不过多干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要敢于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在必要的时候自己做主,要相信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要为孩子担心。如果家长时时处处都担心孩子可能会如何不顺利的话,这其实是家长胆怯的表现,而这种胆怯就会很容易传递个孩子,孩子也会继承、会效仿。那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胆小怕事,在今天充满竞争的社会里难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反,如果敢于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必将收获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17岁的少女李萌在其家乡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在当地乃至省书画界也小有名气。当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李萌的成功与她所受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因为,她的父母给了她成长的机会。

   小李萌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人缘相当好,无论男生、女生都愿意同她交朋友。一位同学患脑炎,她带头捐出自己的稿费,奉献一片爱心。当她得知某大学因修建纪念馆而缺少经费时,立即寄去了刚收到的稿费。高考结束,她又将自己书房里的300多册图书捐赠给那些经济困难的学子。像这些孩子自己拿定的主意,他的父母从不干涉,即使是高考志愿,也让她自主选择。

   建议二:要明白干涉孩子的初衷。

   家长在干涉孩子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这次干涉,这次干涉的初衷是什么?这些,做家长的一定要明白。因为,一旦由于自己的偏见而误导了孩子的话,那就会得不偿失了。

   比如,孩子要交朋友,而这个孩子却是你不喜欢的,这时你就想对孩子社交生活发表看法,进而干涉孩子的这种社交行为。那么,在这时,在你出手干涉孩子与他的朋友交往之前,先问问自己不喜欢那个孩子的理由。是因为孩子的这个朋友真的给你的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是因为他是班级里比较内向的一个,你担心自己的小孩受了他的影响也会变得沉默,或者是他的成绩很差,学习也不用功会带坏你的孩子呢?……

   在认真考虑了自己干涉孩子的初衷后,相信明智的家长一定会做出自己正确的行为决定。

   建议三:善于总结并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要真正做到少干涉孩子,家长还应该学会总结别人的成功经验,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它是被国际音乐界认可的、世界上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的比赛之一。2000年,我国深圳选手,18岁的李云迪一举摘取了15年来无人问津的金奖桂冠,也是华人首次获得该大赛金牌,更是比赛开办70多年来夺冠的最年轻的钢琴家。

   李云迪的妈妈对孩子干涉有度。有一次周末,李云迪家里要来亲戚,他一听便高兴了,“正好今天不用练琴”,他央求妈妈。“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轻易改变。”张小鲁严肃地对儿子说。于是,他们把活动时间往后推,云迪比平时提前一个小时开始练琴,提前完成了作业后,才高高兴兴地和家人出去玩。张小鲁觉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些原则的事情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一旦孩子形成了习惯,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李云迪也很理解妈妈,“其实我妈管得对,只要我完成了每天的正常学习任务,看电视、打乒乓球这些我喜欢的事情,我妈从来不干涉我。”

   可见,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干涉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在保证完成既定任务的前提下再从事其他对身心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时,家长就不要再过多干涉了。

4、指责过火

  什么是大人最不该对孩子说的话?什么样的指责对孩子伤害大?最近,心理学专家通过调查发现,孩子最感恐惧的就是家长们说他们“傻瓜”、“无用的东西”、“你简直是个废物”、“你简直是坏透了”之类的否定语。教育专家指出,这些让孩子恐惧的指责性的词语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

  家长应该明白,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心理和意志都还很脆弱。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家长的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将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相反,每一句粗暴的呵斥、无理的指责都足以将孩子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无地自容。

  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无端指责。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撰文指出,考砸了,也别再指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呼吁呢?因为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简直是太多了。

  18岁的王某高考落榜后,他的爸爸就列举了他的八条罪状:

  第一,学习不专心,做作业时看电视,或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用手机发短信;

  第二,好吃懒做不认真学习,体重长到180斤,什么好吃吃什么,嘴里老不闲着,一边做作业一边吃零食,肚子里全是废物;

  第三,经常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乱七八糟的书和杂志;

  第四,自己不好好做作业,不动脑筋,经常抄同学的作业;

  第五,没有上进心,讲究吃穿,电视里的明星穿什么自己就想穿什么;

  第六,睡得早起得晚,高三的学生,晚上不到10点就躺下了,早上6点半还不起床;

  第七,玩心太重,不珍惜时间,不懂得时间的宝贵;

  第八,对于今天的学习机会不珍惜,对明天的社会竞争认识不清。

  八条罪状一列,考不上大学是“罪有应得”,自己去想吧!

  

  有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没考好或是高考落榜,就会大肆指责孩子,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罗列各种罪名,只要是平时做得不对的、不好的,跟考试有关的无关的都会扯进来。要知道,孩子没有考好本来心情就很沉重,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的安慰。但是,很多家长不但没有安慰孩子,帮助孩子解脱,使孩子更加委屈,更加烦闷,甚至感到绝望。

  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为纠正孩子的缺点,总是先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指责孩子。对于这一点,有人认为,不要老是指责孩子这个不是,那个不是,其实孩子身上的缺陷往往都是父母问题的暴露。孩子继承父母的血缘、肤色、性格,同时孩子继承父母的缺陷,这些在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是隐藏在父母身上,只是没有激发的条件,一旦条件被激发起来,孩子身上的问题同样会一件件反映在父母身上。

  由此可见,家长倒是应该首先自己反省一下,需要找一下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啊!

  

  16岁的张丰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西部某生产建设兵团一个团场的干部。父母平时对孩子的管教极为严格。在父母的眼里,张丰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两年前,张丰缠着母亲说要上网学习,让母亲给他买一台电脑,母亲高兴地答应了。

  但自从把电脑搬买家后,张丰根本没有用电脑来学习,反而对网络着了迷,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母亲每次催他写作业时,张丰就会变得又气又恨,甚至有时还会闪现 “妈妈真烦人了”的念头。

  看着儿子长期沉迷网络,母亲很是伤心。于是,为了能让儿子彻底反省,母亲就指责他说:“上网能学习好吗?你的学习都让电脑给荒废了!”甚至有一次将他赶出了家门。

  ??一天凌晨,张丰又在偷偷打网络游戏,母亲在隔壁房间听到屋子里有声音。她一下子冲进儿子的房间就把电脑关掉了,还大声呵斥儿子:“你给我滚出去!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于是,张丰走出了家门,他在大街上坐到天亮。他恨自己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天大亮时,张丰回到了家里,他又冷又累。

  可是等待他的还是指责:“你还敢回来啊!你看看自己都变成什么样子了,除了知道玩电脑上网你还知道什么呀……”刚一进家门,传到张丰耳朵里的便是母亲的责骂。可能是太生气了,也可能是觉得不解恨,他的母亲仍旧大声说着什么。这时的张丰已经听不进去了,他想着凌晨街道上的凄凉和母亲的指责,他失去理智地冲进了厨房,操起菜刀,向母亲颈部砍去,将母亲活活砍死。

  

  母亲的过多指责,让这个16岁的少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而使他的心理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不可否认,家长指责孩子包含了对孩子的爱意,也蕴含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讲究科学,讲究方式方法。否则,结果就像上面的案例一样适得其反。

  每次家长指责孩子时,就像给孩子的心开一次刀,而这把刀就是家长的不当的言语。刚开始时,家长可能能够达到目的,孩子的创伤也会很快愈合,所有事情都有希望恢复正常。但是,如果家长把指责当作每天必用的工具时,就会发现再也不会达到以前的效果了。

  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指责有百害而无一利,过多的指责,只会带给孩子越来越手足无措的感觉。

  不过,家长如果学会用表扬代替对孩子的指责的话,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 “知心姐姐”卢勤的一位女友,事业很成功,但对她上初中的儿子很不满意,说儿子简直就是个“魔王”。母子关系很紧张。一天,“知心姐姐”去她家单独见她的儿子,那个男孩上很乐意跟“知心姐姐”聊。

  “我妈妈对别人客客气气,对我总是发脾气。每天我妈下班回来,我去开门,只是看她的脸拉得老长,我便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关紧,省得挨骂。”

  “知心姐姐”对他说:“你妈也不容易,她在单位是领导,操心的事不少,回家又要做饭,照顾你,够累的了,爱发脾气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更年期?”没等“知心姐姐”说完,男孩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话来,“自从我上学,我妈对我脾气就这么坏,更年期怎么这么长?你给我来个倒计时,更年期哪天结束,我好有个盼头。”

  “知心姐姐”笑得前仰后合,然后掉转了一个话题,说:“今天我有事想向你请教。”听到“请教”二字,男孩立刻把腰杆挺了起来,瞪大眼睛:“说吧!”样子很神气。

  接着,“知心姐姐”她想办一个杂志,问男孩觉的多大的开本比较好?怎样办让父母和孩子都爱看?”

  男孩立刻提出3条建议,分别涉及开本、文章和品味。“知心姐姐”对孩子的想法表示了由衷地赞叹。后来,《知心姐姐》杂志真的采纳了他的意见。

  “知心姐姐”对男孩的妈妈说:“依我判断,你儿子不是‘魔王’,而是天才!”果然,几年后,“知心姐姐”被她的女友告知,当年的‘魔王’现在英国读书,还是学生领袖,可出息了!

  专家提倡,家长要尽量多地表扬孩子,因为每一个好孩子其实都是“夸”出来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为“笨孩子”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使他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可见,家长的信任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下面这些建议对那些想改掉过多指责孩子的坏毛病的家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建议一:学会正确评价孩子。

  要想做到不指责孩子,家长应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一旦家长真正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正确的评价时,对孩子的指责自然会消失。

  另外,家长也应该明白,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经受人们无数次的评价,但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别人评价的基石。

  外交部长李肇星一次做客一家网站,一位网民调侃地说:“李部长,您的才华我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

  李肇星部长幽默地说:“我妈不这样认为!”

   建议二: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盲目进行对比。

  在一次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家长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一半,我就知足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盲目进行对比。要知道,这是家长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表现。

  这些家长常常认为别人的孩子就是天才,而自己的孩子是蠢才,一无是处;别人的孩子是闪闪发光的金子,而自己的孩子只是默默无闻的沙子。这些家长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就能激发自己的孩子的上进心,其实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根本就达不到家长的预期目的。

  其实,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其他孩子的复制品。

  所以,请家长一定要记住: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对他给予祝贺、肯定和鼓励。

   建议三: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家长对孩子的指责当然也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的,只是指责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指责替代不了教育。

  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镇一教育法”已经被推广到全世界。关于教育孩子,有人请教铃木说:“请教给我好的责备方法。”铃木说:“我没有那种好方法。”又有人说:“现在孩子不听话,难道不责备就算好吗?”铃木语重心长地说:“即使不听话,也不能责备,要真心实意地、正确地培养孩子的能力。”

            二 了解现代家庭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结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现代的家教理念指导。现阶段的社会一直在变,家庭一直在变,家庭教育也一直在变。但是,这种变化过程中的家教理念和经验始终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从而也就产生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种种困惑。现在的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家教理念呢?

  其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教育,也就是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同时,家长应该明白,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就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这么多,因为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

1、完整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也是孩子不得不接受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教育就是孩子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端。

(1)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起点和基点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着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开始了。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的整个过程,其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打下未来成功的基石。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学校接受社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学校之后,家庭教育的中心就是与幼儿园和学校一起,促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以品德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为主,特别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让孩子养成缔造其一生幸福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习惯、 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和交往的习惯。这些都是家庭教育面临的重要内容,家长如果做好了这些,就等于给孩子种下了成功的种子。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其一生的起点和基石。孩子最初的语言是从家长那里学到的,最初的感情也是家长的感染;孩子的第一步是被家长拉着手迈出的,进入社会生活也是在家长的指点下进行的……家长对孩子的指导构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儿童时期,孩子缺乏生活能力,衣食住行等一切基本的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照料。孩子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家长有极大的依赖性,因为孩子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都十分有限,主要是限制在家庭跟家长朝夕相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几乎每天都在强化。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长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标准也会熏陶着孩子,成为孩子未来道德评判的标准,甚至是家长的习惯作风、兴趣爱好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孩子一生的关键期都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能力、习惯等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这些关键期对人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家长只有抓住这些关键期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那么,这些关键期都是什么呢?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发现: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至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和点数,按要求取物品以及说出总数等);3岁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岁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岁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期;3岁和青少年期是培养独立性的两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的概念的关键期;5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至10岁是孩子行动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3、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小学3、4年级、初二、高二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关键期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教育孩子要抓住关键期,一旦关键期过了,再教育孩子和改变孩子可能就会很困难了。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孩子的大部分关键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具有奠基作用的关键期教育。

  有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主要是在5岁以前,5岁以前的智力水平对一辈子都有作用。这是根据人脑发展的生理规律推断而来的。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脑重量约37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30%(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9个月时可增到660克,约增长一倍。2岁半到3岁,脑重量增加到900克至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量的60%。据科学家估计,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140亿个,其中70%到80%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这个时期将给人打下智力活动和行为发展的基础。孩子到6岁的时候,脑重就会达到1250克,是成人的90%,已经接近成人的脑重量。脑的成熟是人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幼儿大脑的结构和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反映的调解迅速发展,脑功能日趋成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明·布鲁姆通过研究认为,一个人若在17岁时脑功能达到标准值100%的话,如果发育正常,那么他4岁时的脑功能就已经达到50%,到8岁时就达到80%,从8岁到17岁只获得20%的发展。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曾描述过婴儿这一阶段身心发展情形,他说:“一个5岁的幼儿同成人之间只差一步,而一个新生儿同一个5岁的幼儿之间却有天壤之别。”他的话不仅说明此阶段人的身心发展速度之快,也说明幼儿阶段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孩子一般都在家长的教育之下,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作用有多么大。

  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未来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孩子巨大的作用谁也不能否认,那种教育也代替不了。

2、不要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孩子未来事业的成败。所有孩子的人生起跑线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家庭教育。有专家提出,一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里的起跑线指的就是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是成就未来人才的关键

  现代家庭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要紧紧围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这个主题,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热爱祖国,懂得社会规范,学会社会生活方式,追求社会目标,使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的主人,对孩子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孩子抓起。

  能否把孩子培养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是否依然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还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富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它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和人民要求是一致的,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一定要端正教育目的,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

  在21世纪,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而培养具备这样的建设者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也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真正能培养出这种高素质的人的必备条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

现在的孩子再过10年~20年,他们所面临和参与的将是国际竞争。人无近虑,必有远忧。今天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孩子的美好未来取决于父母,孩子是否成为明天的人才取决于家庭教育。

(2)家长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家长只有学会了做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才不至于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

  比如,面对目前家长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来避免这种局面的产生的话,那就不得不说明这些家长已经向合格家长的行列前进了一大步。

  之所以在前面给家长罗列了诸多建议,一方面是想让家长们对自己有信心,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毕竟这些意见仅供家长参考,如果家长有自己有效的教子方法的话,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家长亟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很多家长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教育孩子的难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去解决这个难题。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些家长不知道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重要价值,也不知道坚持学习和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性。前面提到不要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其实对家长来说,同样不能让自己输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家长的综合素质确实亟待提高。这里所说的素质,不是指学历文凭的高低,因为很多家长拥有很高的学历,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仍旧缺乏最起码的常识。

  今天的家长应该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提高自己的社会道德素养

  有这样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十几年前,一个孩子在学校偷了一位同学的钢笔,回到家后他还得意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可是母亲并没有严厉批评他,反而还夸奖了他。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这一次,这个孩子竟然又偷了同学10元钱回家,他的母亲更加高兴了,说他的孩子真是有本事,这么小就知道挣钱了。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经常会偷一些东西回家,他的母亲也是一次比一次高兴。孩子在母亲的鼓励下开始变得越发胆大。渐渐地,这个孩子长大了,他成为了一个江洋大盗。有一次,他在一家珠宝商店偷珠宝时被警察逮捕了。因为他偷的东西实在太多,性质恶劣,罪恶深重,被判处死刑。

  这个孩子在临刑之前对母亲说:“我想跟你说句心里话。”于是,母亲把耳朵贴进他,他走上前去,一口就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疼痛难忍,尖叫着说:“你这个不孝的东西!”儿子却说:“我第一次偷那个钢笔时,你就应该骂我、打我,我走到今天都怪你,我恨你!”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责任的重大。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极为少见的案例,但是它仍能给我们现在的家长一些启发。试想,如果这位母亲自身的综合素质很高的话,她会容许儿子接二连三地往家里偷东西吗?相信肯定不会。

  家长的良好道德品质是自身综合素质重要表现之一。所以,家长只有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才能真正影响和教育孩子进步。就像上面的这个故事,如果家长自身的品德都不端正,怎么会教育好孩子呢?正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真正希望我们的家长能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以高度的教育责任感为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新人。

(2)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子知识

目前来讲,大部分家长的知识水平都比以前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昨天的知识在今天看来可能就过时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注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子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才能培养优秀的孩子。

  具体来说,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给家长以下建议供参考。

   建议一:尽量掌握孩子正在学习的基础知识。

  必要的时候,家长要把孩子正在学习的课本都过一遍,对孩子的课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旦孩子在问起自己问题才能有备无患。当然,在自己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时也会简单易行。

  在此,给家长提一个醒,就是一定要注意关注自然科学,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基本常识,这些是目前很多家长都缺乏的。

   建议二:注意对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影视常识的涉猎。

  目前,绝大部分孩子对音乐、体育、美术以及影视常识都非常感兴趣,只有家长也懂得这些,才能与孩子做无障碍的沟通,才不至于让代沟阻挡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途径。

  家长应该明白,这些知识是孩子也是人们娱乐休闲必不可少的常识,是人们日常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内容。孩子天性活泼,喜爱音、体、美,关注娱乐情报,但因为年龄比较小,难免会在这几方面向家长求助,如果家长对此一无所知的话,一方面会让孩子大失所望,另一方面就会减少共同语言,不利于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建议三:具备一定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常识。

  衣食住行方面的常识对家长来说非常必要,也非常实用。一旦家长一旦掌握了这些常识,就会保证家庭生活的质量不断提高,也能促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在教子知识方面,给家长提供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建议一:要懂得读书的重要性。

  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家长一定注意有意识地读一些关于教子的图书。因为仅凭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一方面,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教育孩子也是一张单程车票,过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教子图书会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能够有效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树立一种爱学习的榜样,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议二: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子常识。

  比如,儿童心理学知识,家长可以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心理学来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掌握孩子心理变化的规律,为家庭教育提供依据;生理学知识,家长可以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生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身体发育。这样可以有效指导孩子按生理运动规律饮食、睡眠、运动、保健等,并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提高身体素质。

(3)努力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家长要注意对这些能力的学习和训练。

   第一,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家长不注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话,即使是心中对孩子有千言万语,再多的教子道理,但苦于表达不出,也不会收到预期的好效果。

   第二,具备了解孩子的能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家长的教育。那么,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某一方面的教育之前,必须事先对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表现有所了解,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会盲目,没有针对性。这样,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事小,但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配和以后的教育便是大事了。

   第三,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情况,突发时间以及疑难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比如,孩子因为一时冲动,与同学打架,或是对老师的管教抱有敌意,无端地在课堂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