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A+ A-

朱元璋换上朝服,亲自考察殿试。

本次科举考试,乃是大明自建国后头一次,所以各方都极为重视。

首场恩科共计有八十名进士,尽数都要接受朱元璋的殿试考核。

这群进士历经童生试、乡试、会试,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是熬到了最后的殿试。

这一次不会有淘汰,将由朱元璋钦定他们的排名。

“十年寒窗,货于帝王家”,当如是也。

在场所有人都是饱读诗书,胸有沟壑之人,他们信心满满等待着朱元璋的考试。

然而,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是,朱元璋的考题,竟然是三筐谷子!

这下学子们可就尽数傻眼了。

历代帝王殿试的题目可大多都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可这谷子……是为何意啊?

朱元璋见状,令他们上前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分别说出这些谷子的产地、成色以及区别。

可惜,这群进士们大多只死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无一人能道出其中玄机。

唯有铁铉、解缙两人上前,各自抓起一把谷子,凑近仔细闻了闻味道,又仔细观察了谷子的颗粒,在心中仔细斟酌了片刻。

“启奏陛下,学生选的这筐谷子谷粒饱满,色泽鲜亮,隐有一股谷物芬芳,应当是降雨丰富、日照充沛之地生产。”

解缙说道。

“纵观我大明各处粮仓,能达到如此标准的,首推扬州。是以,学生认为,这筐谷子,产自扬州。”

听完解缙的话,诸位士子们不由傻了眼。

原来,当真能够从谷子里,读出这么多的东西吗?

另一边,解缙将手中的谷子放下,沉声说道。

“启奏陛下,学生所选的这筐谷子颗粒不甚饱满,色泽略显暗哑,但并非其质量不行,而是放置时间稍长,应当是去年的陈谷。”

“不过,这谷子略带一股刺鼻的霉味,想来应该是防水、密封出现了疏漏,导致产生了霉变。”

解缙稍微沉吟了片刻,似是在心中默算着什么。

不多时,他继续说道。

“此粮霉变甚多,已经不能食用。尤其行军打仗途中,倘若误食了发霉的谷物,会出现诸如腹痛难忍、腹泻不止、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危机生命。”

“是以,学生建议将发霉谷物清理掉,将谷仓重新进行修葺。密封,再行盛放粮食谷物。”

相较解缙,铁铉说得要更加详实一些,尤其还拓展到了军事方面,不由令朱元璋微微颔首,满是欣赏之色。

“其他人呢?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众人沉默不言,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找补,一个个都面露羞愧之色。

于是,此番考验,唯有铁铉、解缙二人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位列朝臣之中的杨宪忍不住,悄悄凑近刘伯温身边,压低声音道:“老师,这……”

“噤声。不是我们能插嘴的场合。”

“是,是。”

杨宪点点头,退到刘伯温身侧,但眼神中却是写满了好奇,不知道陛下接下来会如何做。

朱元璋环顾四周,发现士子们没有人再出列,便亲身伸手抓起一把谷子,闻一闻,搓一搓,随口便说出了谷子的成色,还分别估算出了它们各自的重量。

接下来,他话锋一转,直言道:“这优、中、劣三种不同的谷子,不单单是产地不同,还代表的便是三种不同的官场。”

“三颗不同的人心!”

顿时!

所有人齐齐为之一震,尤其心中有愧者好似想到了什么一般,不由脸色苍白,心中惊惧不安。

首筐优等谷子,的确是产于扬州,证明今年了的扬州城在杨宪的治理之下,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杨宪也当即被加封为扬州侯,被朱元璋评为正臣,列为学子们的榜样、楷模。

而第二筐谷子,来自太仓。

因为太仓官员管理疏忽,导致谷子发霉,导致根本无法食用,白白浪费了。

而最后一筐品质更次的谷子,则是来源于军仓。

之所以质量会如此之差,是因为军仓守官贪墨所致。

“剥夺李中祖太仓守职衔,送交刑部议处。”

朱元璋站在龙台之上,冷声道。

“中军司库吕进雄,着即斩首示众。”

一褒一贬,一升一降,可谓是恩威并施,杀伐决断!

在场学子们哪儿曾见过这般场面,大多都吓得面如土色,冷汗连连。

“咱大明刚平了外患,现在正是需要治理国家、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你们两个可有什么见解?说出来给咱听听。”

朱元璋看着在场诸位士子,再度说道。

相较谷子,这个问题很显然他们就要得心应手多了。

一个士子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学生以为,今天下初定,根基未稳,当以酷刑镇压宵小,以杀止杀,以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

“不错,遥想当年,大秦初定,也是法制严苛,才能够安稳六国,统一管理。”

诸多学子纷纷出声附和。

却是没见到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深了。

好在这时候,略微沉吟之后,解缙出列,拱手对答了。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治国之道,在于谆谆引导,使民听之信之。”

“可参用井田、均田之法,令耕者有其田,兼顾兴礼乐、兴学校、薄税敛、劝农桑、禁阉寺、绝娼优,如此方可使百姓无后顾之忧,天下自当太平稳定。”

解缙所说的这番话,的确都是切实可行之举,没有任何的废话、空谈,让朱元璋也不有高看了一眼。

跟先前那些士子相比,当真有云泥之别。

“那你呢?铁铉也说说看。”

性格沉稳,一直没开口的铁铉拱手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学生以为,除开上述举措,还需免屠戮、省株连之行,尤其朝廷政令,切记朝令夕改,少杀戮、多怀柔之举,如此方能令天下百姓心安。”

铁铉说得也很在理。

他与解缙二人虽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但提出的建议,却也都的确是务实之举,是只要用上便能够焕然一新的举措。

都说到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所有士子都被朱元璋当场分配到了六部的各个衙门,合格者三月一晋升,不合格者就要把进士、功名悉数收回。

众士子无不磕头感恩,并对接下来的工作不敢有丝毫怠慢。

所有人都退下了,唯独铁铉和解缙二人被留了下来。

这两人,解缙为翰林院修撰,铁铉则为翰林院编修。

所谓翰林院修撰,其实便是状元郎的专属职名,翰林院编修便是榜眼的专属职名。

虽只是从六品官员,但却主职掌修实录,乃是实打实的帝王秘书机构,其起点之高,远超六部,往后更是可平步青云。

原本,二人夺得状元、榜眼,应当跪地感谢皇恩浩荡才是,岂料他们二人却只是对视一眼,便齐刷刷跪在殿前,拒绝了封赏。

顿时气氛为之一僵!

朱元璋看他们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冷意。

“你们二子,可是对咱的安排,有什么不满?”

“启禀陛下,我们二人才能有限,行性愚钝,恐怕难以胜担此重任。恳求陛下恩准,我们去旁处效力。”

“食我大明俸禄,却不想为我大明奉献?”

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森然,虽然他的表情看不出任何异常,可心中却是早已满是怒意。

铁铉和解缙并不知道朱元璋的习惯秉性,直言说道。

“我等并非不愿为我大明尽绵薄之力,只是……能力确实有限,不敢居功。”

“好,那你们给咱说说,想要去什么地方上任?”

朱元璋强忍住心中翻涌的怒意,冷声问道。

“若是可以,我等想去湘王皇府上,寻个差事,造福一地百姓便可。”

“倘若陛下应允,我等这便动身,前往荆州辅佐湘王。”

此言一出,顿时殿上众人皆大跌眼镜,心中震撼非常。

如此天子骄子,怎么会有这般明珠暗投的心思?

原来,此事竟然是别有蹊跷。

铁铉和解缙本就交好,在殿试开始前一晚,二人与不少熟稔的士子聚餐,小酌了几杯,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闲聊。

学子们都是金榜题名,一时间踌躇满志,对于未来都满是憧憬。

聊着聊着,几个人的话题就转向了希望出仕的方向。

前面的学子们都争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汇总起来,无外乎是想在六部多些磨砺、多谢积累,以便以后能够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但轮到铁铉、解缙二人的时候,画风却是有些微的不同。

“不瞒诸位,愚弟其实心中并无大志,此番前来应考,无其他想法,唯独希望能投奔湘王府下,即便只是传书送檄、击鼓鸣金,此生便无憾矣。”

解缙喝了杯酒,半是戏谑半是认真地说道。

“这是为何?”众人不解。

“此事不可说,不可说,哈哈哈哈……”

铁铉打了个哈哈,不论学子们如何软磨硬泡,他始终守口如瓶,并不愿意将心中所想,吐露分毫。

只是他远眺湘王府邸的眼光,愈发沉静了下来。

当年,在他稍微考取功名之前,曾与湘王朱柏有过一面之缘。

因缘际会之下,他竟是得到了湘王朱柏的几句指点,顿时有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便暗自引为湘王门下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有朝一日,能侍奉其左右,以报知遇之恩。

这种事情,他自然是不愿告诉外人了。

众学子见追问无望,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沉默寡言的铁铉身上。

铁铉放下酒杯,脸上布满认真之色。

“缙绅兄与我志气颇合,都没有出仕的心思。若是能有幸拜入湘王门下,我便是负版筑墙、屠猪杀狗,亦甘之如饴!”

之所以说这番话,其实跟铁铉年少时的际遇有关。

那时候还是个只知道策马纵情的无状儿,是因为不小心冲撞了湘王朱柏的车驾,险些被随从拔刀问斩了。

是湘王朱柏,在马车之中吟了一首李贺的《南园十三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而后便让侍从将他放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际遇,才如同当头棒喝一般,令铁铉彻底清醒了过来,而后奋发读书,出人头地。

至于原因,就跟解缙一样,希望能够回报湘王朱柏。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所以二人对视一眼,互相引为知己。

“不曾想,原来鼎石兄竟然也有此志?”

铁铉眼中闪烁着回忆之色:“湘王素有贤能,此生若是能侍奉左右,便也不枉我毕生所学。”

“鼎石兄高义,愚弟莫不能及。”解缙戏谑之意愈减,话语愈发程铿,“但愚弟也确如鼎石兄一般,只为湘王而来。”

跟这群蝇营狗苟、努力经营的士子们一比,高下立判。

事实上,虽然朱柏在朝廷上为人极为低调,但在民间他却拥有很高的声望。

尤其是饱读诗书的士子们,更是将能够入得湘王朱柏府上做事,视为了终身奋斗的目标。

这一次的科举,除开铁铉、解缙二人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士子,之所以去参加科举考试,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见到湘王、投奔湘王而来的。

也正是因为发生了先前种种,也才有了殿上这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

朱元璋虽未言语,但暗中却早已是怒火中烧。

自己看重的状元、榜眼,竟然无心出仕,只为寻得老十二的关注,好在他的麾下谋求个一官半职。

地方的藩王私臣,竟然比不上他朝廷的官职?

简直荒唐!

手持金鞭的吴伴伴见状,赶忙呵斥道:“你等怎能如此不识好歹,不懂规矩?这可是陛下的恩赐!莫要闲言碎话,接好谢恩!”

铁铉和解缙见大势已成,自己无力回天,这才不敢再多言语,只能跪地叩谢皇恩,匆匆接下了翰林院的官职。

至此,大明的头一次科举取士,终于是落下了帷幕。

虽然略有波折,但大体而言还算顺利。

只是湘王朱柏的这个名字,被众人再一次记在了心里。

殿试草草结束。

朱元璋含着怒气回到了后宫。

刚回到寝殿,一伸手斥退了准备为他更衣的宦官,便大发雷霆起来。

“这天下,究竟是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还是他老十二那臭小子的?”

“一群混账东西!咱还活得好好呢,还没死吧?这些混账就争先恐后去给他效力了!”

朱元璋越说越是生气。

“咱辛辛苦苦选拔出来的状元、榜眼,全都争着抢着去给老十二当差!放着咱给的大好前途不要!妹子你给说说看,这叫个什么事!”

马皇后起初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情,惹得朱元璋那么生气。

等他诉完了苦,这才明白过来。

她赶忙上前,一边亲手替朱元璋更换朝服,一边温声细语好生劝慰。

“你说说你,都多大的人了,怎么还跟孩子置气呢?”

“老十二他还能在应天府呆多长时间?没几天就要去荆州了,你连这口气都咽不下去啊?”

“再说了,人家状元、榜眼都愿意跟老十二干,那是说明人家有能力嘛。”

“儿子有能力,你这个当父亲的难道脸上无光?总不能,希望你生的娃,个个都是草包吧。”

朱元璋没好气道:“哼!还不如一个个都是草包呢!”

马皇后轻轻拍了拍朱元璋的后背,嗔怪道:“说什么呢!”

“妹子,你是没瞧见当时那场面,咱可是当场把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编修两个职位都给推了出去的。”

“他们不要也就算了,还拐弯抹角地要去老十二那里当差!”

“真不知道老十二这些年,究竟是读的什么书……对!”

朱元璋忽然猛然一醒,手往桌子上一拍,大声说道。

“去!给咱把大本堂的宋濂叫过来,咱有事问他!”

马皇后站在朱元璋身边,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言语之中多有埋怨。

“重八,你一天到晚少生点气行不行?气坏的可是你自个儿的身子。”

朱元璋语气稍缓:“放心吧,妹子。咱心里有数。”

不多时,宋濂便快步跑到了门外,在得到了应允之后快步走了进去,躬身行礼。

“免了!咱问你,这大本堂的书本,你是怎么教老十二的?”

宋濂一听,顿时苦了脸。

“回陛下,微臣愚钝,实在是没有资格教导十二皇子啊!”

“什么意思?没资格那你在大本堂呆着干什么?”

朱元璋语气生冷,面露不虞之色。

“陛下!十二皇子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尤其思想极为独立,在许多事情上,都能有极为独到的见解,发人深省。”

宋濂一脸苦意。

“即便是微臣,不论遇到什么样棘手的事情,只要请教十二皇子,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

“正因如此,所以微臣才说自己没资格教十二皇子。”

闻言,朱元璋不由内心极为震惊。

他当真是完全没有料到,老十二竟然会有如此宽广的影响力。

宋濂何许人也?

从小,他可是有着“神童”之美誉的!

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等名流可都曾经是他的授业恩师,完全可说是博众家之所长之人!

而现在,他还是大明的“五经”师,为太子朱标专门授业讲经的老师!

“诗文三大家”、“浙东四先生”之类的称呼,更是其头顶的标志性光环。

就是这么一个文学泰斗、学术大拿,他竟然当着朱元璋的面儿,说自己不如咱家的老十二!

看他那态度,就差点没把老十二盛赞成他的又一位授业恩师了!

朱元璋在震惊之余,更是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忌惮与威胁。

又训斥了几句,趁机敲打敲打了宋濂。

朱元璋这才让他退下。

“妹子,依咱看来,等不得了!”

“什么等不得了?”

马皇后一愣,追问道。

“重八,你该不会是想现在就把老十二赶走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荆州毕竟富庶之地,周遭百姓也都安宁平和。依咱看来,就应该趁早,赶紧让老十二就藩!越早越好!”

马皇后闻言,连连摆手。

“重八,你可要想清楚了。荆州那地方富庶归富庶,但正因为富庶所以地方势力猖獗,犬牙割据。”

“老十二年纪尚小,一直都养在深宫,从来没经历过尔虞我诈。他要是独身一人过去,谁知道会被那群鞑子的降臣们给欺负成什么模样!”

看了朱元璋一眼,马皇后又继续劝慰。

“再说了,老十二再怎么样,那毕竟是咱们的骨肉啊。你就当真愿意眼睁睁看着他这么年幼,就独身一人去了荆州吃苦受罪?”

荆州的情况,远比二人聊的要复杂得多。

牧守这地方的官员们,从上到下基本都是前朝降臣,朱元璋自己安插的人手不多。

所以荆州的地方大臣,权利远比他们的官职,要大得多。

这也导致了明里暗里的,各方势力驳杂,处于一个表面上看还凑合,但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争斗不休的局面。

根据各方的线报,荆州本来就属于是一块暗疾,需要好生整肃官场的。

说不得要掉多少颗脑袋才治得住。

但是现在看来,与其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整治,倒不如让老十二直接就藩,交给他去头疼去!

“要不然,还是等重八你过了大寿之后,让老十二跟其他皇子一起外出就藩吧。好不好?”

“当然不好了!”

朱元璋立即反驳道。

“妹子,你得明白,咱这可不是在跟你商量啊。咱是已经决定了,老十二必须立即就藩!”

马皇后不乐意了,眼中满是不舍。

“可是……”

见状,朱元璋伸手搂住了马皇后,语重心长地说道。

“妹子,咱知道你心疼老十二,可老大呢?老大你心不心疼?”

“就是因为老十二表现得太过强大了,现在甚至在朝堂之上,都开始有不少人动起了歪心思!”

“你说,咱要是再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那咱老朱家的子孙岂不是就要自相残杀了么?”

“咱能放任这种事情发生?”

朱元璋的这番话,虽然初听之下是有些危言耸听,但如果仔细思量,当真是并非毫无可能。

他之所以这么着急去做,就是为了未雨绸缪,将这一切的祸端全都掐灭在襁褓之中。

说到这里,朱元璋大手一挥,面容坚毅果决。

“就藩!必须马上去办!旁的事情都可以先缓一缓,唯独这件事情慢不得,一刻都不能停留!”

……

浙东派的去留?

最终抉择!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

第1章 第1章 第2章 第2章 第3章 第3章 第4章 第4章 第5章 第5章 第6章 第6章 第7章 第7章 第8章 第8章 第9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49章 第50章 第50章 第51章 第51章 第52章 第52章 第53章 第53章 第54章 第54章 第55章 第55章 第56章 第56章 第57章 第57章 第58章 第58章 第59章 第59章 第60章 第60章 第61章 第61章 第62章 第62章 第63章 第63章 第64章 第64章 第65章 第65章 第66章 第66章 第67章 第67章 第68章 第68章 第69章 第69章 第70章 第70章 第71章 第71章 第72章 第72章 第73章 第73章 第74章 第74章 第75章 第75章 第76章 第76章 第77章 第77章 第78章 第78章 第79章 第79章 第80章 第80章 第81章 第81章 第82章 第82章 第83章 第83章 第84章 第84章 第85章 第85章 第86章 第86章 第87章 第87章 第88章 第88章 第89章 第89章 第90章 第90章 第91章 第91章 第92章 第92章 第93章 第93章 第94章 第94章 第95章 第95章 第96章 第96章 第97章 第97章 第98章 第98章 第99章 第99章 第100章 第100章 第101章 第101章 第102章 第102章 第103章 第103章 第104章 第104章 第105章 第105章 第106章 第106章 第107章 第107章 第108章 第108章 第109章 第109章 第110章 第110章 第111章 第111章 第112章 第112章 第113章 第113章